4月18日周五下午,漯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代表们走进开源河上街非遗文化馆,在“木雕无声 匠心有光”主题研学实践活动中,以木为纸、以刀为笔,开启了一场跨越言语的匠心之旅。 匠心启程:非遗工坊里的第一课 活动伊始,非遗传承人木雕艺术家王敬民老师以温暖的笑容和温柔的话语向学生们致意。作为深耕木雕技艺三十余载的匠人,王老师不仅精通传统雕刻技法,更擅长通过直观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木雕是心与手的对话,每一刀都要专注、细致。”他一边像传递理念,一边向学生展示工具——锯子、木工锉、卡钳、颜料,并逐一讲解用途。学生们围坐在工作台前,目光炯炯,指尖轻触工具纹理,感受传统工艺的温度。
 安全护航:无声世界的温暖叮咛 工具教学结束后,学校曹淑祎老师用手语为学生们上了一堂“无声的安全课”。她通过情景模拟和展示示范,反复强调操作规范:“锯子切割时双手保持距离”“木锉打磨需固定木料”“颜料使用后及时清理”……学生们认真点头,用手语回应“明白”,并互相检查工具摆放,将安全意识深植于心。 巧手雕琢:木屑飞扬间的成长印记 第一步:锯型定骨,初现轮廓 在王老师的示范下,学生们手持小锯沿标记线精准切割木料。锯声沙沙,木屑簌簌而落,方形木块逐渐显露出梅花鹿、小猫、兔子等动物的雏形。 

第二步:锉刀修型,精雕细节 木工锉在学生们手中化身“魔法棒”,粗粝的边缘被耐心打磨圆润,叶脉纹理随锉刀的起伏逐渐清晰。王老师穿梭其间,轻扶学生手腕调整角度,用手势点赞鼓励。 
 第三步:彩绘赋魂,点亮匠心 最后,学生们用细笔蘸取天然颜料,为木雕注入色彩——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猫昂着脑袋跃然“木上”,天然木纹化作小猫的花纹,稚拙的刻痕里跃动着童趣与质朴匠心。无声的创作中,艺术与心灵悄然共鸣。


成果绽放:方寸之间见天地 活动尾声,一场小而温馨的“木雕作品展”在工坊内拉开帷幕。学生小敏(化名)捧出雕刻的“精灵小鼠”,俏皮可爱的令人惊叹;小茹(化名)雕刻的“蓝色小猫”憨态可掬,仿佛能听见小猫娇憨的叫声……每一件作品背后,学生们都精心记录下了雕刻完成的日期以做留念。学校领导、王老师和我校带队教师纷纷竖起大拇指,用手语表达“了不起”,非遗馆内掌声久久不息。

活动意义
本次研学实践以木雕为桥梁,让听障学生在非遗技艺中锤炼专注力与创造力,更向社会展现了特殊群体“以手代口、以艺传心”的无限潜能。开源河上街非遗文化馆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与学校合作,搭建更多非遗传承平台,让“无声匠人”的微光汇聚成星河。
 一审一校:胡梦阳 二审二校:李义春 三审三校:赵启申 |